应用案例丨北京理工大学:利用教学级量子计算机,将量子技术实践引入课堂

2023.06.15 · 应用案例

随着量子科技的迅猛发展,许多高校都开始加大对相关人才培养的重视。北京理工大学开展量子技术实践课,通过利用量旋科技的教育级量子计算机,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量子信息理论与实验基础知识,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进一步推动了量子信息教育在高校的发展。

 

开展量子信息教育,北京理工大学的新尝试

创立于1940年的北京理工大学(以下简称北理工),是首批进入国家“211工程”和“985工程”的高校,在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导向下,一直特别重视在量子信息、集成电路、智能制造等基础性前沿领域的研究与探索
2016年,北理工成立了量子技术研究中心,在葛墨林院士的组织与指导下成立运行,围绕国家在量子技术方面的战略需求,创新量子教育形式。

北京理工大学校园丨图源:北理工官网

深耕量子技术领域多年的尹璋琦教授,也在这一时期,加入北理工量子技术研究中心。摆在他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,就是要将多年的科研积累转化为教学输出,通过强化教学能力,提升课堂效果,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养成。
在量子技术大发展的时代,将量子信息领域成熟的实验技术引入课堂,对提升教学效果大有裨益。”在尹璋琦看来,科学有前沿,也有基础。前沿需要有人去钻研,而基础也要有人去传承。作为从事量子科学研究的大学老师,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过去近二十年,在量子信息领域所积累的成熟实验技术引入课堂,帮助更多的学生学习掌握量子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。
2019年10月,尹璋琦向北京理工大学量子技术研究中心,提出开设“量子技术实践课程”的建议,得到了中心的肯定和大力支持。
然而,对于尹璋琦和北理工的老师们来说,从科研到教学,面向本科生开设量子技术课程,还是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:比如建设经费匮乏、实验教学空间不足等等。其中最为迫切的一点,就是缺乏用于实验教学的教具设备。如果将科研用的设备直接搬到教学场景中,稳定性不够理想,学生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调试校准,整体教学体验并不好
此外,学校的老师也曾尝试让学生使用IBM的云平台Qiskit,但是对大部分中低年纪的非相关专业本科生来说,仅仅是账号注册、环境搭建,就已经很头痛了。

 

教育级量子计算机,助力量子技术实践课落地

在随后的多方比较中,尹璋琦了解到量旋科技的教育级量子计算机,将软硬件设备封装成一体化的解决方案,能够为量子计算教学和演示,提供一整套完整的体验。在沟通之后,很快就拿到了样机试用。
2020年初,由尹璋琦深度参与的《量子精密测量技术》面向全校理工科学生开放,这也是学校第一门量子科技类实践课程。

据尹璋琦回忆,第一次授课时,正好赶上2020年春新冠疫情爆发,学生们无法返校做实验,但他们学习热情空前高涨,选课人数很快达到了课程的上限。紧抓科学热点的实验课,成为了学生选课的热门。尽管有疫情阻隔,通过远程登陆控制系统,学生们还是顺利完成了实验。
在这门课程中,尹璋琦和北理工的老师,会用六周时间,向同学们介绍量子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。而后续的六周实践课程上,老师会通过量子计算机真机,向学生们演示量子比特的标定、量子叠加、量子纠缠、量子态操控、以及一些经典的量子算法实验案例。之后由学生实际操作,进行量子计算相关实验。
经过课程初步和操作系统的引导后,学生基本能够独立运用量子计算机,进行单/双量子比特的线路搭建与测量。同学们普遍认为,虽然量子理论部分内容有些难,但是通过动手做实验,能对量子技术很切身直观的体会。
“上课时,我们讲完基本原理,就让学生实际操作量子计算机。而量旋的桌面型量子计算机操作简单,特别适合教学场景,学生在了解原理后,可以直接上手,做各种实验,更深的感受到量子算法相比经典算法,在解决某些问题时的优越性。这就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。”尹璋琦说。

尹璋琦指导学生做核磁共振实验

自这门课开设以来,北京理工大学已有来自物理、宇航、机车、信电、光电、计算机等多个学院几百余位学生选修此课程,在核磁共振、单光子计数成像等平台上完成了多个量子精密测量相关的实验。其中,围绕量旋科技量子计算机的实验,最容易上手,也是反响最好的。
在尹璋琦看来,在量子教育中,相比理论知识的讲解,实践环节往往有着更大的价值,对学生开拓眼界和打开思路很有帮助。

 

高校量子信息专业兴起,量子科技人才培养加速

2021年,基于《量子精密测量技术》公选课的实践和经验,北理工开始筹备开设量子信息科学本科专业,并于2023年4月,正式获教育部批准。这也意味着,今年9月,北理工将迎来第一期量子信息科学本科专业学生。
尹璋琦表示,未来会根据招生人数的情况,考虑继续扩充量子计算机设备,不仅是用于公选课实验,而且将用在量子信息科学本科专业建设中。用他的话说,“对于面向实际应用场景的专业,这个实践类的课程就显示尤为重要”
具体而言,北理工未来的量子信息科学本科专业课程,会进行分层建设,分为基础的导论课程、专业课程、科研实训类课程。与之相对应,实验也将分为基础性实验、专业类实验和科研级实验。
量子计算的发展需要高水平科研与技术人才的支撑。国际知名咨询机构麦肯锡研究发现,量子计算的人才缺口正在显著扩大:截止2021年,全球量子计算相关专业年毕业人数,与人才职位招聘需求的对比高达1:3。也就是说,每3个专业岗位的空缺,只有1名对应的合格候选人

量子计算人才缺口丨图源:麦肯锡

随着量子科技的迅猛发展,许多高校都开始加大对量子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视。包括推出量子计算在线课程、开展量子计算夏令营、增设量子信息本科专业,以及与相关企业联合培养量子信息人才等。
2020年教育部发布《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(试行)》,其中特别提到要 “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,探索混合现实、量子计算等新技术、新工具、新标准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”。
自2021年以来,中科大率先增设量子信息科学本科专业,清华大学成立量子信息“姚班”,教育部更是在2023年批准北京理工大学、安徽大学、西南大学、湖北大学和郑州轻工业大学五所高校增设量子信息科学本科专业。
作为量子科技人才培养的“桥头堡”,高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量子科技人才成为当务之急。在量子信息教育兴起的背景下,高校只有不断完善培养体系,拓展合作渠道,才能加速量子科技人才培养,为我国量子科技领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。